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创作范文 >> 经济类论文 >> 内容

发行国债的挤出效应——多元线性回归分析

时间:2019-10-9 16:35:00 点击:

  核心提示:没时间写论文,不会写论文?想要发表论文?想写心得体会?想写演讲稿?找易代455754013,职称论文发表,期刊杂志,期刊论文发表,发表论文淘宝店链接、淘宝店链接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,各国纷纷出台刺...

没时间写论文,不会写论文?想要发表论文?想写心得体会?想写演讲稿?找易代455754013,职称论文发表,期刊杂志,期刊论文发表,发表论文

淘宝店链接淘宝店链接

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,各国纷纷出台刺激经济政策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‍‍‌‍‌‍‌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‌‍。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,其中2009年预计的9500亿元财政赤字最引人注目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‍‍‌‍‌‍‌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‌‍。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,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撑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‍‍‌‍‌‍‌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‌‍。政府发行国债直接扩大投资支出,此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,取决于国债投资对私人投资是否产生挤出效应。

相关理论综述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,是指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。在一般情况下,这种政策将使支撑民间部门投资的储蓄转用于购买政府债券,而发行债券又是为了弥补赤字;同时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,赤字财政导致利率水平提高,从而产生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。

国内外理论界对以发行国债为手段的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,持有不同的观点。

1.国外学者的观点

(1)存在挤出效应。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,以发行国债为手段的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。帕延金认为,财政赤字具有完全的挤出效应。货币需求函数对利率完全无弹性。均衡利率虽然提高了,但是实际上国民收入水平和收入流通速度未变。在这种情况下,提高利率将导致民间部门投资支出和私人消费支出降低,,正好抵消了增加的财政支出,挤出效应是完全的。凯恩斯理论认为,商品市场不存在利率影响。在商品市场的利息无弹性的情况下,这种政策所提高的利率水平,不会影响民间部门支出。弗里德曼认为,在长时期内,在不改变货币供给情况下的财政扩张,即赤字的债券融资,会挤出或替代私人投资。

(2)不存在挤出效应。本杰明弗里德曼认为,在一定条件下,债券融资的赤字并非必然挤出私人投资,反而能刺激私人生产的投资,增加实际私人支出,即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入效应。

2.中国学者的观点

(1)存在挤出效应。张帆认为,私人投资者对利率的反应大体上是正常的,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对增加总产出有影响,但同时会通过利率上升挤出一部分私人投资。安体富认为,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,税收快速增长,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了排挤效应。戴园晨认为,非国有经济原来准备对某些项目进行投资,后来因国家投资同样的项目,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被挤出。

(2)不存在挤出效应。刘溶沧和马栓友认为,中国的赤字、国债规模未产生挤出效应,不仅财政赤字未使利率上升,而且财政投资也未挤出私人投资。曾令华认为,实际利率上升与它对非政府投资的某些抑制作用,不能说明政府支出扩张具有挤出效应,只是说明利率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协调。

我国发行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

1.建立模型

根据挤出效应原理,当政府发行国债时,私人投资会减少。一般来说,私人投资可能受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。因此,笔者以私人投资(IP)作为被解释变量,以国债发行规模( BOND)、整体经济运行状况( GDP)、货币供应量(M)作为解释变量,得出方程:IP=C+alGDP+a2M+a3BOND。

2.数据分析

选取1985~ 2009年的私人投资(IP)、国内生产总值(GDP)、货币供应量(M2)、国债发行量(BOND)等相关统计数据。经济变量本身的特点容易产生异方差问题,为消除异方差,对上述变量均作取自然对数处理,此时方程为:LN=C+alLN( GDP)+a2LN( M)+a3LN( BOND).

通过分析发现,三个解释变量( GDP、M、BOND)与被解释变量(IP)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。

3.模型参数估计对于上述变量的统计数据,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回归,得到的结果是:LN (lP)= -5.842483+1.400901 LN(GDP)+0.213224LN( M)-0.280450LN( BOND),T值为(-6.029457)、(3.646494)、(0.625253)、(-3.330125) ,Adjusted R-squared为0993281,F-statistic为1183,577,Prob(F-statis-tic)为0.000000。根据回归结果,上述除LN(M)的参数以外,其他解释变量的参数均显著地通过了T检验。同时,F检验也非常显著,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理想。

4.模型的检验和修正

(1)异方差检验。采用White方法对异方差进行检验。由于White统计量的值为25×0.388502=9.71255,小于5%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6的卡方分布的临界值12.59,因此不能拒绝同方差的假设,即这一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。

(2)自相关性检验。采用DW方法对自相关性进行检验,DW=1.551847,而此时dlL1.21,dU=1.55,于是dU

(3)多重线性检验。相关系数矩阵显示,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数都很高,数据可能存在多重线性问题。

(4)方程修正。基于上述检验,采取逐步回归方法寻找最佳回归方程。利用EVIEWS进行分析可看到,私人投资受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,如模型:LN (lP)= -3.574743+1.226760LN( GDP),T值为(-12.78669)、(48.58067),R-squared为0.990349,为初始回归方程,随后引入变量LN(M),得出结果:LN( IP) =-4.97099335176+1.79065108333 LN(CDP)-0.432873954254LN (M),T值为(-4.411622)、( 4.051892)、(-1.278007),R-squared为0.991016。从上述结果可看出,引入解释变量LN(M)后,拟合优度R-squared有所提高,但是LN(M)的参数未通过T检验,且符号不合理,去掉LN(M),引入LN(BOND),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:LN (lP)= -6.21453729944+1.63038869448 LN (GDP)-O.250492572244LN( BOND),T值为(-8.240981)、( 14.56917)、(-3.667918) ,R-squared为0.994011。(5)回归和检验的结论。针对发行国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,笔者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,结果表明,私人投资与国债发行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线性关系,验证了大量发行国债会引起私人投资减少,即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。但是根据最终的回归结果分析,LN(BOND)的系数很小,仅为-0.250492572244,即当GDP不变时,每发行1单位的国债,使私人投资减少0.250492572244个单位,表明我国发行国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。我国发行国债挤出效应不明显的原因分析

从上述计量分析中可看出,发行国债的挤出效应在我国不明显,主要原因是:

1.利率机制未市场化

在标准的IS-LM模型中,利率是市场化的,挤出效应通过利率机制实现。利率是否上升,可作为衡量国债投资对私人投资是否产生挤出效应的指标。1998~ 2009年,为了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,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利率,并增加货币供应量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‌‍‍‍‍‌‍‌‍‌‍‌‍‍‌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‌‍‍‌‍‍‌‍‌‍‌‍。目前,在我国“国债扩大发行规模一利率上升一投资减少”的传导机制并不存在,所以传统的挤出效应在我国表现不明显。

2.增发国债未与民间竞争资金

多数学者认为,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均超过7%~10%,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,并且商业银行的资金过剩是在满足政府借款需求之后,增发国债不会挤出私人投资,所以不存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投资与私人投资竞争有限资金的情况。

3.非政府部门投资的利率弹性小

在目前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形势下,银行的贷款规模缩小,不是因为非政府部门投资对利率弹性变得敏感,而是因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国内的外贸出口型企业造成出口阻碍,使其盈利能力下降、还债能力大幅度减弱,造成银行“惜贷”局面。一旦经济回升,即使利率上升,非政府部门的贷款需求也会再度旺盛,非政府投资也会随之高涨。

4.经济中存在资源闲置我国的国债投资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,因私人部门缺乏投资冲动,国债投资不仅可直接扩大投资需求,还可诱发私人投资,带动民间部门投资增长。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:在工业增加值方面,私营企业是18.7%,国有企业是6.9%;在总资产数量方面,私营企业增长20.1%,国有企业增长14%;在从业人数方面,私营企业增加5.3%,国有企业增加0.8%;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,私营企业增加18.7%,国有企业降低0.2%;在利润方面,私营企业的总利润增加17.4%,国有企业下降4.5%。这些数据均表明到目前为止,我国不存在较大的“挤出效应”。

5.国内资金供给充裕

随着分配体制改革,城乡居民储蓄规模由1982年的447.3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60771.66亿元。这不仅为发行国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,而且也为满足企业的投资需要提供了资金保障。同时,外资大量流入也为国内投资提供了资金。由于存在大量闲置资金和储蓄资金,连年扩大发行国债规模并未产生挤出效应。

6.国债投资具有外部性

我国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、科技开发和教育等。通过国债融资进行投资的领域主要是高速公路、供水和机场等基础设施,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,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。如果考虑到国债投资项目作为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外部性,尤其是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自生性投资增长的长期影响,政府增加投资性支出,不仅不会挤出私人投资,而且还会促进增加私人投资。

总结与建议

虽然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缺口而增发国债,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,但是并不明显。为了防止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挤出效应扩大,笔者提出几点建议:

1.完善国债政策国债投资要创造环境,而不是创造收益。凡是政府能设计出有效的“补偿机制”,使投资者的收入足以补偿其所投资金,市场配置能保障有效供给的领域,国债资金尽量少介入;凡是市场配置不能保障有效供给而对经济发展又至关重要的领域,国债资金可重点介入。

2.完善利率政策

挤出效应通过利率机制实现,完善利率政策在防止挤出效应扩大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。从长期看,应遵照利率的内生性,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,逐步放开利率管制。

3.明确划分中央政府的投资范围,避免政府投资对于市场经济的过分干预。

在一般竞争性领域,中央政府的公共投资要从中退出,为私人资本的进入让路。对需要加强的就业、生态建设、公共卫生、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,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,建立公共资本促进私人投资提高生产效率的内生增长机制,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。 4.完善市场经济体制,消除对私人投资的歧视和限制 要防止挤出效应扩大,必须依靠改革来实现。国家应抑制垄断行为,放宽限制,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完全的市场竞争。如取消对私人投资竞争性行业的各种限制,允许私人资本进入公共工程领域,加快投资申批制度改革,拓宽私人投资的融资渠道等。

作者:易代网 www.163daixie.com 来源:网络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易代网(www.163daixie.com) ©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职称论文发表,期刊杂志,期刊论文发表,发表论文 粤ICP备11102670号-1
  • Powered by laoy! V4.0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