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》是奠定了巴金现实主义文学地位的代表作。它出色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,而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高觉新形象。高觉新,一个清楚认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反抗的人。新思潮的影响与长期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形成的人格,注定他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。独特的社会环境,造就了他的悲剧的时代典型性。鲁迅说过: “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” 。他的怯懦、不合理的顺从是作者所批判的,但高觉新身上体现出的真善美才是人们会为其悲剧深感同情的原因。
觉新面貌清秀、自小聪明、有梦想、有抱负,他善良、忠厚、同情“下等人” ,老一辈视他为得力助手和“祖业继承人” ,喜欢他;小辈把他看作可靠的依托,敬爱他。他曾经也有自己的梦想,也有自己对爱情自由的追求,然而作为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“长房长孙” ,高觉新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。他肩负着振兴高家的重任,正如他所说的“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”。于是,为了担起这个重任,觉新为自己套上了封建礼教的枷锁,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自身的行事标准,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,并以此律人。然而,高觉新的无奈和痛苦,个中滋味又有几个能体会呢?
梅表妹是觉新一生的痛。《家》中觉新对梅表妹的感情是极深的,青梅竹马的情感,即使美好的瑞钰也不能使他有丝毫忘却。可梅母拒婚后,家长一句温和的话“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,”便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他的终生大事。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,点头顺从了家长,却在回到自己的房间时,关上门蒙头大哭。这一刻,他的爱情、婚姻都成了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。在高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觉新只能被动的生存。很多事都必须由他出面,很多的时候,无论他做得好还是错都会得罪别人,于是,他感到“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?”于是形成他的作揖哲学,忽略自身的意志,任由家长摆布。
然而,“五四” 运动的爆发,又深深影响着觉新,唤醒了被忘却的热情。在这一场思想的冲击中,他深受弟弟们的吸引,如饥似渴的阅读了《新青年》、《中国少年》等宣扬自立意识、人的平等观念的进步刊物,觉新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。表面上,他仍然是懦弱顺从的觉新,但内心却时刻在挣扎。对高老太爷给觉民定的婚事,他是顺从的,然而想到是自己的弟弟,他又希望觉民能自己妥协。所以他一味的劝觉慧叫觉民回来,连觉慧都骂他“真是个懦夫”!
觉新的懦弱伤害了许多人,但承受最多痛苦的也是他,由于陈姨太所谓的血光之灾,他虽觉得不妥,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退让,让瑞钰迁出公馆,而且迁到了小城外,他的“作揖哲学”和“不抵抗主义” ,让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。甚至在瑞钰难产的时候,还坚持着“不能进月房”的教训。任其妻子痛苦地哀号,他只是“用手蒙住耳朵”,“疯狂的走到窗前伸长了脖子去望”。觉新爱着自己的妻子,但这份爱却无法使懦弱的他走出封建礼法的牢笼。对瑞钰, “他只有一个思想” ,就是“我害了她” 。他开
始认识到,真正夺去自己妻子生命的是整个封建制度、礼教、迷信。但多年的封建礼教束缚,已经造就觉新逆来顺受的个性,他不可能再像觉慧那样,做一个大胆的叛徒。
可是,有压迫的地方就必定会有反抗!觉新的反抗虽然不明显,但它确实存在着。自己的命运让觉新不想觉慧也步上了自己的后尘。痛苦的遭遇,让他能够理解弟弟现在的处境,也能想到弟弟的痛苦,于是最终他选择了支持觉民逃婚。在瑞钰的悲剧产生后,觉新决定帮助觉慧出走,他掏出了与死去的瑞钰共同为觉慧准备的盘缠,希望让觉慧走得顺畅点,这可以看成觉新思想的一个转折。在自己绝望的时候,绐觉慧,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希望。他想“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。”他自言自语: “你们看着罢,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的人。”在说这话的时候,觉新的心已经反叛了,不再是从前的他。而在谈续弦时,他说: “别的事情他们可以强迫我做,这件事我无论如何都不答应。”这是从前的觉新不会做的事。
顺从,维护封建礼教,同时觉醒,反抗,这些在觉新身上体现的矛盾,不仅是个人的,更是当是社会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锋,是无法同时存在的。觉新的个性决定了他不是爆发,就是在沉默中灭亡。觉新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。
正因为觉新身上体现出的社会性,也就使觉新这一形象有了深刻的典型意义。通过觉新这个典型形象,作者告诉人们,在反封建斗争中,妥协,屈服是绝无出路的,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,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。